我们知道,在物理系统中做决策,都是建立于数学模型的仿真,它可以在数学模型上优化方案再需实施。如果有人参与,学术界很难提出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能够把人的博弈,特别是非理性的博弈,有效地考虑在我们的决策之中。在管理上面和社会学上面,我们是远远落后于物理上这个研究的工作,因此,怎么样使技术上、物理上行之有效的仿真,能够用到社会学上面,是我们一定要面临的问题。我们在这上面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工作,也开始在国际上发表一些研究的结果。
减排不能停留在定性语言上,一定要有定量的分析
问: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电力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薛禹胜:物理电力系统与生态环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双向的关系。电力系统通过排放影响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又通过灾害,比如停电风险,来惩罚人类。
在减少排放方面,除了政策上的控制,我们还应该在科学的水准上去研究这个问题。人类活动可以通过生态工程来改善生态,同时我们也通过市场机制来约束排放,那么我们要通过监测,来保证这些手段能够达到减排的目的。我们以前只是定性地去讲这个问题,只是用语言程度上去描述这个问题,但对于这么一个精细化的研究,一定需要有定量的分析。这需要在社会学、人类行为学当中找到新的研究的方法,这个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的。
我们需要考虑到数学模型,也要考虑人类不同角色的参与者,人类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之下,是如何理性及非理性地博弈,又是如何影响最终物理系统的运行,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为了保证以后的能源安全,我们还是需要有顶层设计
问:生态环境将怎么通过灾害影响电力系统呢?未来的隐患在哪里?
薛禹胜:我们原来的停电防御系统是局限在电力系统内部,但是现在需要把防御战线提前到外部系统。如果我们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决策能够提前到它的源头,那么就给停电防御留出更长的预警时间。如果要保证电力安全,一定要把研究范围扩大到自然灾害引起机理的演化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这个研究向前推进,那么能源的可靠性也就越能够保证。
总的来看,我们现在已经达到的安全程度,不足以保证今后的能源安全,而为了保证今后的能源安全,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顶层的设计。美国、欧洲、日本对能源领域都提出了顶层设计,他们提到了一个新的动向,就是能源互联网,这是欧盟提出来,美国进行了一些研究,德国也提出了研究计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