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电一样,路线图对太阳能也做了一个比较乐观的设想,在积极情景下,路线图中提出的目标是,太阳能利用在基础情景上争取也能够翻番,到2050年,太阳能在发电、供热领域合计能够贡献8亿吨标准煤以上的能源替代量。
太阳能利用技术很多,这些技术路线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关系,所以路线图并没有试图确切描述各种技术未来具体发展情况,而是在产能规模、利用效率、成本趋势等分析基础上,更着重强调各项技术应努力的方向和应用模式,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此外,还指出,国家应在能源规划、能源利用方式、能源管理模式等方面,做优先发展太阳能的相应调整。
记者:生物质能将有一个怎样的发展?
高虎:生物质能比太阳能利用技术还要繁杂,参与路线图研究的也包括了国家发改委能源所、清华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等多个机构。当前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可获得量约3亿吨标准煤,但只利用了大概10%,总的来看我国生物质能潜力非常大。
当前我国生物质能发展水平较低,各类技术发展极不平衡,市场化机制和激励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利用总量也不大。因而,2030年前,生物质能产业主要以相对较为成熟的发电、供热和生物燃气为主;2030年后,生物液体燃料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原料增量将基本用于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需求。综合资源、技术和市场容量等因素分析,研究提出,到2050年,生物质能利用可替代化石能源总量将超过3亿吨标准煤,这是相当大的供应量。
生物质能未来发展的总体模式应当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府需要在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市场、消除市场壁垒,以及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快开发利用生物质能。
记者:请问路线图中提出的目标与政府规划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高虎:这个路线图研究,是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结合当前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要求及各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水平、产业能力、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下的一个学术性的判断,也对各项技术未来如何发展、政策如何配套等提出了一些预期的路径。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规划目标、产业政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作者系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