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2014年期间,还有多起反倾销事件对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出口贸易影响颇大。11月6日,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对自中国进口的扁平电力电缆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9月26日,阿根廷结束对原产于中国和韩国的1万至60万千伏安油浸式三相变压器的反倾销调查,并自2015年1月15日起根据离岸价对中国产品征收54%的从价税,有效期为5年;9月16日,印度财政部发布公告,对自中国进口的绝缘子征收6个月临时反倾销税,税率为287~2042美元/吨。
突破“出口壁垒”需多方努力
“反倾销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博弈的体现,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面对反倾销调查,我国不能仅仅被动应对,应逐步争取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商务部对外贸易研究院专家梅新育表示。可见,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随着中国商品结构的升级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案例在数量上将保持上升趋势,涉及的领域将继续扩大,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将趋于多样化,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将不断增多,特别保障措施及数量限制也将被经常使用,甚至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公共利益等因素也将更多地诱发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为突破各种各国贸易中的 “出口壁垒”,还需政府部门、相关组织以及变压器生产企业共同努力。
据了解,我国近年来已与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与东盟建立了自贸区,双边贸易合作及区域一体化建设对于解决贸易中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问题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世界贸易的长远发展。
内蒙古科技大学金融系副教授曹建忠建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加强企业自律。依托各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尽快建立重要产品的进口数量、价格监测系统,争取产业保护的主动权。
“作为企业,我们会努力遵守各国国际贸易相关法规,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也会积极主动应对和配合。但从根本上说,我们企业还是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结构,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改变以价格手段参与竞争的局面。”一家涉案的变压器企业国际贸易部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