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新丝路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相关国家的积极反响和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特别是能源领域,更被不少国内外专家视为是新丝路的“重中之重”。有舆论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合作,为中国提供安全可靠的油气进口来源。
然而,仅仅从保障中国自身能源安全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重中之重”是有失偏颇的,甚至会在国际社会引发中国不过是“满世界找油”的错觉和负面印象。笔者认为,在大力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强调中国将为资源丰富的国家提供稳定的能源输出市场,而且中国应该也有可能成为广义上的“能源输出大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民生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可以承担起“能源输出大国”的责任
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可以“上载”能源向中国输送石油和天然气,在必要时(如中亚国家冬季供暖需求)也可以“下载”部分油气满足本国需求。举例来说,有舆论对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出口颇有微词,原因是冬天当地居民供暖缺气,电力供应不足。在中国能源供应包括进口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海上、西北、东北和西南建成的四大能源供应通道使我们有能力适当调节各个能源通道的供应量,能够适应不同方向能源输出国和过境国的需求变化,允许一定程度的“下载”。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相关国家的能源紧张情况,也降低了输向中国的能源通道的政治风险,客观上有利于各方长远的能源安全。从这个角度看,四大能源通道之一的中缅油气管道就值得称道。按照相关协议,在送往中国的油气过境缅甸时,缅方每年可以下载200万吨原油和24亿立方米天然气,用于缅甸的电力普及,并兴建炼油厂,推动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在中国的周边和临近国家,如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阿富汗、越南、泰国、蒙古、朝鲜等国都或多或少处于缺电或季节性(如冬季)缺电的状况。相比之下,中国近年来全国电力供应相对充裕,特别是东北区域电力供应富余较多,西北区域电力供应能力也有一定富余,南方区域电力供需也总体平衡。此外,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GDP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电力需求的增速也在下降。我国火电装备制造产能高达1亿千瓦,然而近年来火电每年新增装机维持在5000万千瓦左右的水平,2013年新增火电装机仅为3650万千瓦。因此,我国火电装备制造产能以及施工能力严重过剩,煤炭需求也陷入长期疲软。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借助资金和产能的优势,在周边缺电国家,因地制宜地协助兴建高效能的清洁火电厂,并大力推动与周边临近国家实现电力联网,调剂余缺,为我国西部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提供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