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泽夫则认为,中国电企与世界存在经营理念上的差距。电企发展好的时候进行收购并进入制造业,如国电、大唐等进军风电制造业,电煤短缺时进入煤炭业,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中国企业的市场能力弱于装备能力,即‘造血功能’不强,市场的开发、网络能力不强,且中国企业一味求大发展,无法做到精湛主业。此外,中国企业重拥有资源却缺乏配置资源能力,全球化配置资源,甚至国内的配制资源能力都不强。” 斯泽夫说。
对此,张国宝建议,电力“走出去”不仅涉及到提供设备,还包括施工技术、后续管理等;走出去不仅是发电设备,也包括配套的输变电设备等。电企应拧成一股绳,整体“走出去”。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东山则认为,必须把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政治、外交、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俄罗斯、韩国、法国、美国、日本等传统核电强国在政治外交,经贸合作中,输出核电都是话题之一。这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规划、路径、政策。
“我国现有48台核电机组在建运行,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有秦山一期。现在我们有CAP1400、华龙一号等自主知识产权核电技术,需在国内开建示范项目,以增强在海外市场竞的争力。”郑东山进一步说,“中广核应扮演核心平台作用,带领技术、装备、施工企业及金融服务企业一起‘走出去’,避免火电的业主方、装备单位、施工单位等出现过的恶性竞争。”
“综合来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一是直接投资少。中国已成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但大多数是资源性投资,制造业较少;同时中国产品质量控制并不好,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恶性竞争,EPC总承包的企业全国有1600家,大家一起“走出去”之后,互相恶性竞争,要避免再次成为国际笑话。”斯泽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