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技术上的影响因素
当然,技术上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比如,由于频率低的系统同步并网的难度较小,在早期电网运行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容易受到运行者青睐。
另外,还有同步电钟的问题,60进制有其优越性。当然后来也有交流噪音等问题。
2、最终标准(50Hz/60Hz)并非技术上的最有频率
技术分析表明,根据20世纪上半叶的实践情况,40 Hz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也确实有很多系统采用了40 Hz。
•德国早期的劳芬--法兰克福联网系统采用的是40 Hz(1891年,输电距离长达175公里)
• 英格兰东北部电网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英国国家电网之前也一直使用40 Hz
•意大利也是使用40 Hz系列(42 Hz)
•匈牙利也是接近使用40 Hz(412/3 Hz)
但该频率最终没能成为标准,显然技术不是唯一的原因。回溯交流电网频率的统一过程,不纯粹是技术之争,其中也可窥见权力角逐。设备制造商和电网经营者起到了决定性的的作用。
欧洲历时40余年推行50 Hz标准
德国电机和变压器生产商VDE公司推荐25 Hz和50 Hz两项标准,到1914年放弃了25Hz,全力推动50 Hz。
同时,爱迪生德国公司设立的AEG公司19世纪末首次建造德国的发电设施,采用50Hz,之后依托其垂直垄断力,携手在欧洲推行50 Hz标准,历时40余年,直到二战之后才真正形成。
美国西屋公司强推60 Hz标准
兼有制造和运行交流供电技术优势的西屋公司,在1890年后力推60 Hz的较高频率的标准(相对25 Hz低频交流的频率标准),在美国系统沿用至今。
1893年,美国GE公司曾计划按照其爱迪生系的频率标准在加州部分供电系统采用50 Hz。但迫于竞争压力,最终(1948)屈从于西屋的60 Hz标准。
殖民地国家主要依附宗主国或制造商的选择
以巴西为例,该国一开始兼有50 Hz和60 Hz。1938年,巴西试图通过立法,用8年时间将频率统一到50 Hz。
但这项计划最后没有成功,因为多数发达地区都采用60 Hz。20世纪60年代,巴西重新启用60 Hz的频率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