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储能技术在我国大规模应用还需要多少时间?”这是所有储能人极为关心却没人能准确回答的问题。
“我想5年、10年以后,甚至可能是20年以后,储能产业会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在近日参加第二届储能技术高层研讨会时指出:“中国要实现生态梦,只有走高比例的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这一条发展路径,看不到第二条路。”而这离不开储能。
但目前,我国对储能的要求已经较为迫切。以北京为例,峰谷差已经达到3倍以上,大量的发电装置实际是为高峰用电装备的,如果有足够的储能技术,将可以大大降低火电装机容量。
现阶段,哪些技术可以替代储能技术为储能发展铺路也引来诸多争论。
电动车储能争论
王仲颖一直是电动汽车的拥趸。“我们做了电动汽车调峰、调频的模拟,到2030年,北京市汽车保有量约为1000万辆,如果其中200万辆是电动汽车,按照每辆电动汽车充电7千瓦计算,就可以把北京市的峰谷填平。我个人认为,2030年北京市1000万辆电动汽车中有500万辆是电动汽车,也不是不可能。”
王仲颖的乐观不无道理。有专家估计,未来的5~10年内,电动车的成本会下降80%。
“电动汽车能够带动储能产业和智能电网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王仲颖指出。
不过,对于电动汽车的调峰作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电动车对电网有冲击,目前起不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例如早上将车开到单位再充电,正好赶上用电高峰,实际上会形成‘峰上加峰’。”中国电科院教授侯义明告诉记者。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一旦我国的峰谷电价差足够大,电动车充电时间将会自然集中到夜间用电低谷期。但是,在目前“电价低、峰谷电价差小”的大环境下,发展电动车储能的条件并不好。
对此,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规划与统计信息部副主任游敏认为,电动车行业将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他建议今后电网规划建设运营应可考虑把分散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资源汇聚整合,并开发成为可用于电力系统统筹调度的储能资源,进行梯次利用。其次,引导电动汽车进行“有序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