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催生“互联网能源”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最近提出树立全球能源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从而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事实上,能源的生产、供应和消费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集中与分布式相协调、多种能源相互融合、供需联动和高效市场化配置的现代化体系,通过互联网解决能源信息互通,促进能源交易方式向互联网模式转变,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实时供需平衡。
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互联网已经深入到能源行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油气、电力还是新能源,无论是能源生产、分配还是消费,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储存正变成行业的标准行为。而累积的海量数据,正成为新的宝库,有待于挖掘和运用,成为推动能源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能源行业的数据还存在数据量大,但数据分散、缺乏有效的分析方法、数据格式不统一、数据重复等问题,但通过智能采集和分析诊断技术、分布式智能电网技术和能源智能管理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将逐步实现能源领域的大数据时代。
能源互联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家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可以概括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四个革命”是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一个合作”就是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国策,为我国能源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需要认识到,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需要通过“能源体制的革命”来实现。长期以来,受制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保供压力,能源管理核心是供给问题。但基于“供给侧”的能源管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型的需要,深化能源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一定意义上,能源体制革命是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制度保障。必须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此外,还必须改革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和健全能源法制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非常重要。传统的能源安全观是在浓厚的地缘政治因素环境下形成的,看重能源自给水平和获取能力。中国的对外能源合作局限于资源合作,如资源的勘探开发、储运和贸易,同时在资源的获取方面同欧美等能源消费大国进行直面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获得资源的成本和代价。而在美国能源自主程度逐步提高,对外油气依存度大幅下降,欧洲能源消费量区域平稳的情况下,中国的能源安全观需要有所突破。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指导下,从个体安全转向集体安全,在资源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技术合作和机制合作,在对外竞争的同时加强内部协调,通过一体化合作、多边合作等实现全球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