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通系统做比喻,最开始是人们各自的马车,出行成本很高(类似爱迪生和特斯拉早起的“微电网”,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而后是铁路、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的普及,出行成本开始降低,但只有统一化的出发地与目的地(类似大电网,供电成本低,但存在机械化和单一化的问题);现在是小汽车,虽然出行成本较公共交通高,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方便性和灵活性(类似于微电网,供能成本高,但便利性和个性化提高)。
微电网是否会取代大电网?
现在即便小汽车已经普及,火车、公交车、地铁这些公共交通仍在迅猛发展,是否有一天小汽车会发展到替代了所有的公共交通呢?
显然不会的。原因在于经济学最古老的概念——比较优势,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美国是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但为什么还要和别国进行贸易呢?因为比较优势,或者说差异化,美国可以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高科技领域,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全球来看,大分工比各国闭门自己生产的总产出要高。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总有自己的资源禀赋,禀赋的不同造成了差异化,产生了比较优势,进而产生分工。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最基本的理论。
交通同理,在长距离运输中,公共交通具有比较优势,而短距离个性化运输中,私人交通有优势,二者优势互补。
电网亦然,从最初的小电网跨向大电网,就源于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和用电负荷的禀赋不同,有些地方发电便宜有些地方用电贵,这才有了电网连接的必然性。联网后,全系统的社会福利才最大(见微观经济学关于供需曲线、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解释)。联网促进了不同禀赋差异的个体之间的能量流动和资金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电网的确是资源配置的平台,不论是微电网还是大电网,互联范围越大,能够匹配的供给和需求就越多。当然,建设电网的成本类似供求分析中税收的作用,会扭曲供求关系,造成福利损失,所以是否互联是个工程性的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比较优势的差距大于联网的成本,则有联网必要,否则无必要。
但不论微电网如何发展,比较优势理论永远适用,我们无法找到完全相同的微电网,而这种差异化就是互联的潜在驱动力。如果一个微电网内的电价相对周边便宜,那他自身就会有外联电网的需求,以便能把自己的电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周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