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蓄电池环境污染问题
浙江德清、广东清远、湖北咸宁、江苏大丰、广东紫金……这些分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地方近些年都被一个词语联系在了一起——“血铅”。“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至少27起与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行业有关的严重的集体铅中毒事件,仅2011年上半年就发生6起。”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事张弘说道。其中,浙江省一家生产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工厂附近的居民,至少有300人被查出血铅浓度超标,高出正常值最高指标的7倍。2011年安徽省发现的一起铅中毒事件中,有100多名儿童被发现血铅含量超标。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无疑敲动了每一个国人的神经,而人们也便把矛头指向了铅蓄电池。然而铅蓄电池没有错,错在无法处理或无意处理污染的生产厂商们。2011年3月,环境保护部对11个重点省份31个重点地市的388家铅蓄电池企业进行督查。从督查情况看,铅蓄电池行业中,除少数大型企业较为规范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建设项目违法问题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不当、卫生防护距离不落实等问题。
事实上,很多时候发生的铅泄露、铅污染问题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人工操作的工序、提高生产厂房的密闭度、提升治污技术的话,“血铅悲剧”完全可以成为过去式。
另外,对于我国铅蓄电池行业来说,目前高新技术运用还不太成熟。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整个行业缺乏创新意识,那么铅蓄电池中小企业的生存之路只会渐行渐远。(记者 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