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期待科技的飞跃带来工程的革新,正如10年前的我们不会想到今天能够用上电影《少数派报告》中那种灵活的触控技术那样。 这种期待吊高了人们的胃口,尤其是对手握Tesla汽车和SpaceX航天两大创新型公司的马斯克而言。而在航天工程实践中,最先进的往往不是最优秀的, 因为航天工程强调可靠和冗余。 马斯克和SpaceX的飞船或许代表着未来载人飞船的发展方向,笔者也期盼着如此梦幻的航天器能够最终获得成功, 但现实似乎并不站在马斯克那一边。 不依赖降落伞的自主着陆是颠覆性的, 同样也意味着极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 尽管马斯克一再表示在着陆前系统会检查SuperDraco发动机, 并且两台发动机故障不影响着陆, 但如果真出现意外, 那么彼时备份降落伞不会有充足的高度展开,返回舱中的成员将在劫难逃。 而且按照目前的说法,整个”龙”飞船都是要重复使用的,多次使用对部件的损伤对可靠性的影响无法估量。
如果说锦上添花的自主着陆系统可以弃之不用,甚至直接被简化掉, 那么”龙”飞船的逃逸系统则是完全无法绕开的死结。阿波罗号, 联盟号和神舟号都装有逃逸塔, 可以稳定地牵引着航天员所在的返回舱脱离危险区域。 由于无法安装逃逸塔, 一旦起飞阶段发生重大故障, “龙”飞船必须依靠SuperDraco发动机紧急与火箭分离,返回地面,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逃逸塔是在前端牵引, SuperDraco是在后面推动,在稳定性上显然是逃逸塔占优,不信的话各位可以拿个秤砣来试一试, 看究竟是拉着秤砣上升稳当, 还是用四根手指推着秤砣上升稳当。“龙”飞船这样的推式逃逸是复杂的,需要相关实验证明其可靠性, 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 但不知NASA是否还有耐性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