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认为不同类型动力电池企业均具备各自的竞争优势,如传统型锂电池企业具备成熟的电池制造工艺和生产基础,且可通过传统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电池提供资金支持;而动力电池业务专一型企业一般具备渠道优势,与下游整车企业较好的业务合作关系,且在动力电池业务上摆脱了传统小电池的制造思维,专注于动力电池的生产,但是该类企业在动力电池产业初期需要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新兴技术型企业打破传统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在新的材料体系中选择具备技术优势的新型技术路线,在安全性、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等性能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其由于技术相对领先,需要面临大量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仅有比亚迪、比克、中航锂电、力神、万向等实现了小规模的量产,而其他众多的动力电池企业均未真正的生产出供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大部分以动力电池为主业的电池企业目前只能通过低端的电动自行车市场来维持收入。
产业面临挑战
锂离子电池技术仍难以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
锂离子电池在传统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且具备较好的规模和经济效益。但是在动力电池领域,其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仍难以满足电动汽车的需求。在现有商业模式下,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充电时间、循环次数等指标均不能满足现有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的要求。
锂离子动力电池成本仍难以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动力电池模块成本降至2元/瓦时以下,循环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成本降至1.5元/瓦时以下。但是,目前主流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成本均在5元/瓦时以上,难以达到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