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不好就让别人做
当然,比亚迪并不是什么都能自己做,或者说,比亚迪经过了近几年的摸爬滚打和市场的检验后,明白了不一定非得什么都自己做。这是走访比亚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另外一点。李云飞告诉我,比亚迪自有配套率依旧很高,现在是70%左右,但和几年前相比,已大幅度下降。“2008年的时候我们汽车板块除了轮胎玻璃外,剩下的都在做,感觉有些像民营企业的计划经济,”李云飞坦承。
比亚迪当年的高度垂直一体化被行业喻为“比亚迪生产模式”。但垂直一体化带来的成本上的优势并不同等于消费者及市场的认可。李云飞举了两个案例。
一个是油漆工厂。当时比亚迪认为做电池也是做化学,做油漆也就是做化学,所以就设立了了一个油漆工厂专门做比亚迪自己的油漆。但根据市场和一些竞品的一些情况,看得见东西总是做不好。后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限期整改,还是没做好。之后油漆工厂包括当时的老总整个都给免掉了。自寻出路。李云飞说,王总的做法就好比给比亚迪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扔了一个炸弹下去。后来和奔驰引入了合作,整个给奔驰做油漆的供应商现在也给比亚迪做,汽车油漆也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老觉得是鞋油没打蜡。现在是即把鞋油打了,也把蜡打了。油漆还是有一些门道的。”
另一个案例是比亚迪的雨刮,减震,刹车盘,包括ESP等全都和博世合作。比亚迪同时也发现,当年销量达到50万辆水平的时候,外部供应商给的零部件配套报价并不比比亚迪内部高多少,同时还解决了品质问题。“我们自己做的时候,客户对产品的回馈,雨刮永远是问题最多的,然后就是刹车的异响。后来我们把这几个问题最高的产品先灭掉,和博世进行全面战略合作,用户口碑和体验也就好很多了,”李云飞强调。“做不好就不做了,用外部供应商。不像以前了。”
点评
此次深入走访比亚迪,让我看到了比亚迪人的务实、干劲、决心和创新力。比亚迪2003年收购西安秦川进入汽车行业,不过11年的时间,可以说在中国主流自主车企中进入汽车制造时间是最晚的。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11年,比亚迪在很多技术方面走在了其他自主车企甚至是合资车企前面。去年上市的秦以及北京车展发布的“542”战略正好诠释了比亚迪在动力和节油技术上的颠覆性:两者之间并不需要妥协。在电子技术方面,比亚迪也在不断研发及推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