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霾而来的大变局
特高压建设甚嚣尘上,与曾经的低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2006年第一条示范线路建成开始,国内特高压项目的后续推进,始终缓慢。
一位曾参与过日本特高压输电项目的业内人士牛先生告诉记者,在行业内,对于特高压的效费比、电网结构、输电技术等,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工程,当初设计的是1000千伏电压。实际运作出现了不少问题,变电、传输都进行了大量调试,电力损耗率也很高。这使得当时不少政府和企业都对于特高压输电产生了怀疑的态度。”牛先生说。
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用电增速开始出现放缓,特高压的输电优势更被人看淡。有专家提出通过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就地补充,来解决用电增长的问题。与此同时,印度出现的大停电事件,更让行业内对特高压改变的电网结构产生了一丝忧虑。
许继集团作为国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领头羊,在这种博弈中也感受着特高压输电项目的起起落落。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特高压建设一直出现起伏的态势。平均每隔一段要进行一次规模建设,再停滞一段时间。“比如2011年的时候,国家电网还在推进特高压项目,到了2012年,特高压交流项目建设又停滞了。集团也因此把相当一部分重心放在了换电和电动车项目上。”该负责人表示。
长期探索且缓行的特高压工程,却因看似不相干的雾霾问题,在今年集中爆发。
2014年2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实施跨区送电项目治理大气污染。2月26日,国家电网公司表示,将规划建设12条治霾跨区送电通道,让雾霾频发的中东部地区少燃煤、多用“远方来的电”,最早一批送电通道将在2016年建成。
李厚平告诉记者,此次规划中有超过一半的线路并不在之前的建设范围内,正是因为雾霾天气的影响,而使得输电系统在承压中做出了这些规划。
“我国能源配置过度依赖输煤,能源供应链非常脆弱。”李厚平说。加快转变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发展方式,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智能电网,能源格局的调配,已成为目前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