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金的来源是智慧城市关键问题之一,虽然国开行已与住建部签订800亿的智慧城市专项协议,但真正用起来的钱还不多,主要原因是智慧城市的系统很多时候是服务型的,不是盈利性的,更多体现社会效益而非经济效益,其还款缺乏合理的商业模式来保障。”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阎镜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浏阳河柏加镇即由智慧中国集团承建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项目。
在阎镜予看来,智慧城市在中国发展还处于起步期,需要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需要用有现金流的短期可盈利项目,带动短期内不能产生效益的服务性、公益性和长期投资项目,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平衡智慧城市建设各个参与主体的长短期收益,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第一推动力。随着智慧城市产业稳步壮大,物联网、云计算等规模化效应呈现,成本大幅度降低,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体现。
近几年,中国智慧城市的投资逐年增加,在欧美国家,智能应用主要于智慧医疗和智慧交通,这与IBM提出的方案大体吻合。
“但是中国在平安城市中做得很大,这个是IBM没有想到的,中美的情况看起来有很大的不同。”潘云鹤表示。
中科院一位与地方合作智慧城市项目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与地方政府的接触过程中,很多地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停留在安防系统层面,也就是只注重对人的监控,距离如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仍有相当距离。
数据开放是智能城市的前提
“智能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要的是要把数据的孤岛打通,加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彼此连结,这就是本质。”潘云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