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方面,对负极材料企业来说,可能都会面临同样的难度,但同时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来想象,这种想象是对大家都有利的。
市场变来变去,我们最终的竞争,可能就是产品性价比的竞争,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客户的核心价值,未来两三年这种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对于负极材料领域的最终格局,我认为剩下的不会超过三、五家。现在哪怕有三、五十家,一定有80%以上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会死掉。
负极材料体系很多,但用量最大的还是石墨类,您对市场上众多负极材料的技术路线怎么看?
站在技术的角度,我认为,负极材料在锂电产业链里面可能是难度最大的。因为即便天然包裹石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一定还有改进的空间。天然石墨因为本身的结构缺陷。用于消费类、高容量的电池比较好,但用于动力电池还不是一个最好的产品,他的实用性还有待加强与提升。
人造石墨的技术路径比天然石墨更加复杂。长沙星城对人造石墨的理解跟别的企业不完全一样。长沙星城的负极材料开发的路径,是如何把天然石墨跟人造石墨进行技术上的融合,把容量做到更高,又能把人造石墨的产品特性保留下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大的工程。这个问题解决了,负极材料一定会有一个质变,可能在价格、市场,也可能在客户的认可度。这个质变,长沙星城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负极材料各材料体系没有本质的差异,但石墨类负极材料有个特点:与理论容量相比较,它容量的发挥已经达到95%以上了。这5%的差异,实际上更多的不是容量的差异,而是产品性能的差异,如循环性能、充电反弹、电解液的兼容性、安全性能等,这几块技术我们都还有空间去进一步研究。
实际上,现在每个企业的技术路线都应该是独立的,而最终会形成负极材料行业一个大的统一的产品标准。负极材料不管是人造也好,天然也好,最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就那么几款,关键是企业在细分市场的定位和差异化竞争。
负极材料的主要市场份额基本被贝特瑞和杉杉两家瓜分,留给其他企业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而且剩下的市场基本都是中低端市场。有负极材料厂商就表示,希望各家能联合起来,一起冲破贝特瑞和杉杉的这种市场壁垒。您是否认同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