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出于无奈,普天另起炉灶,成立了普天新能源公司。至今,该公司仍致力于推动城市交通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低排放。2011年,普天新能源在深圳成功建设、运营由57座充电站组成的全球最大规模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智能网络。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深圳充换电运营网络已扩充至74座,服务于30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及800多辆新能源出租车。而除继续扩展优化深圳充换电运营网络外,普天新能源还积极在我国其它城市建设并运营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智能网络及智能交通系统。
而另一方中海油,则在2009年中旬决定,以中海油新能源为平台,斥资50亿元控股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上称“天津力神”),进军动力电池行业(普天新能源同为天津力神股东)。后者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商。
新能源战略调整殃及池鱼?
作为当年中海油入主天津力神的投资平台——“中海油新能源”正是此次中海油拟收缩新能源业务板块的“主角儿”,或者“牺牲品”。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8年的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中海油新能源业务,此前曾被封为“中海油新能源战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注册资本金达38.778亿元,总资产71.5亿元,员工600余人。目前,其主要业务分布在甘肃、内蒙、山东、山西、江苏、海南等省及海外一些城市,涉足风电、煤基清洁能源、动力电池、能源服务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等。时至今日,天津力神官网仍在显著位置介绍,“新能源开发与建设是中海油六大业务板块之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据相关媒体报道源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很快,曾经的“六大板块之一”将被中海油“裁撤”,“中海油新能源公司未来将仅保留内蒙和山西两个SNG(煤制气)公司,其它项目都将卖掉。”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成立6年来,中海油新能源仅在2012年实现了993万元的盈利,其余则均为亏损;其二,中海油找到了以SNG为代表的替代业务,或者说找到了较新能源更为适合中海油深耕的领域;其三,受到政策环境、“弃风”、储能难配套等诸多困难的阻碍,中海油管理层丧失对新能源的信心,特别是丧失了对其曾侧重发展的风电市场的信心。
中海油调整新能源战略是否会影响此前的对外投资呢?据媒体报道,天津力神董秘王战曾就此表示,“中海油新能源业务调整不会涉及天津力神”。
但在业界人士看来,“中海油新能源业务调整(例如出售风电项目等),意味着此前其能够提供给投资标的的庞大市场消失了。这对他们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