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样板了
短短几年间,智慧城市就已经不再是样板间的展示了,它的雏形—智慧社区,已经在许多城市兴起。
日立公司向日立市居民展示投入使用的蓝色的NAS电池(蓄电池),它的功率约有2000千瓦,可以保证150户家庭一天的用量,市民感叹,“现代社会是依赖电的,有了良好的供电机制,住在才安心。”“个人使用的发电设备好像离我们还很远,但一个地区实现供电的形式也许会出现吧。”
日立市的很多家庭都安装了能了解电量使用的监控器,市民的节能意识提高,切身感受到电不是用之不竭的,必须要把有限的电量和大家分享。
不仅是震后重建的灾区,许多其他城市也跃跃欲试。日本人很自信的是,将过去的城市基础建设稍微提高一个层次,就能建设非常有效率的城市。
智慧城市蕴含的巨大商机,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不能无视。日本大公司的视野已不局限在东日本灾区,公司高管纷纷跑到中国各地抢夺订单。而世界最大的电气制造商通用电气(GE),也急速扩大新能源产业。
GE的一位高管说,我们是着力开发涵盖智慧城市整体领域里所有技术的唯一企业,是这个领域的王者。在日本被海啸破坏的地区,需要从零开始重建城市,日本的输电网曾是世界最可靠的,在新能源业界,在此之前都没有过太大的变化,在我40多年的生涯中,现在正发生着最大的变化。
而日本企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印证了这个“最大的变化”。2011年,日本就启动了一项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最引人关注之处,是各个企业的强势联合,以日立为首,19家企业参加,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
在这项规划里,基础建设由三井不动产负责,太阳能电池板由夏普负责,最先进的蓄电池由伊藤忠商事等供应,节能效果高的高层建筑由清水建设负责。能源控制中心,则由日立承担。
显而易见,智慧城市将引发新能源领域的又一场激烈竞争,日本、韩国、美国,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而日本则希望发挥综合能力的优势,建设能在世界市场竞争的ALL-JAPAN模型。
在中国,由工信部、住建部等主持编撰的2013年《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将于2013年底发布,分析人士指出,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总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目前全国提出建设或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共有250多个,但有实际行动的城市也仅有80多个,不足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