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与风险公司鱼龙混杂的开发竞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机构从同样的观点出发,正在开发利用纳米技术把蓄热材料加工成微细颗粒物的技术,以及使之附着在具备微孔的材料上的技术等。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光凭现有蓄热材料的改进难以大幅改善特性。要想取得根本性突破,提高蓄热材料本身的性能才是捷径。如果能开发出特性大幅超过现有蓄热材料的新材料,就有望一举降低蓄热技术整体的成本。因此,作为研究开发趋势,新蓄热材料的研究日益兴起。
例如,不利用此前主流的潜热蓄热材料型蓄热技术,而是利用化学反应的发热和吸热的“化学反应型”方式。化学反应型蓄热利用伴随发热和吸热的可逆化学反应。蓄热利用吸热反应,散热利用发热反应。优点是,蓄热密度大,能以一定的温度发热,而且分离反应物质的话还易于保管。
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运动场上画线时使用的水氧化钙(熟石灰)。为水氧化钙加热的话,会产生氧化钙(生石灰)和水。反之,在氧化钙中加水,会发热生成水氧化钙。这种化学性吸热和发热反应有望用于蓄热。
氧化钙也是用作食品干燥剂的常见物质。这种干燥剂加入水分后会迅速发热,因此干燥剂上都有“请勿沾水”的提醒。干燥剂是把氧化钙和水分离后密封的,有时还用来给便当和罐装日本酒加热。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热为1500kJ/kg。很多观点认为,如果灵活控制反应的机制能实现实用化,将成为重大突破。
另外,东京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共同研究团队还积极展开了材料开发,比如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来设计蓄热材料等。此外,最近1~2年,与热传导的重要要素“声子”有关的研究(称为声子学的研究领域)突然活跃起来。除蓄热外还包括隔热和散热的热管理相关研究也日渐兴起。这些研究中或许会诞生超越以往技术的蓄热技术。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总之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尚未确立的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全球技术趋势非常敏感的欧美风险企业也在自主推进研究开发,不难想象,围绕蓄热技术将展开激烈的技术竞争。
在不久的将来,如果现在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取得成功,就能减少EV续航距离因暖气和冷气问题而大幅缩短的担心。蓄热技术不但是促进EV普及的一大契机,还将成为与蓄电技术联动解决能源问题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