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于德国
“瞄准国际一流先进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拥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10月15日,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黄淑和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说。
为吸收发达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经验,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央企业又在国资委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学艺于德国。
10月23日,中国工程院与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共同举办了“德国工业4.0”学术报告会,会上,德国西门子工业集团总裁鲁斯沃博士介绍了工业4.0概念及西门子公司运用这一概念指导企业发展实践的情况。
据鲁斯沃介绍,“德国工业4.0”概念是在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推动下提出的,指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目标是建立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中央企业参会人员普遍反映报告内容描绘了当前全球制造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启发性较强,对推动相关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在学术报告会之前,为推动中央企业进一步落实科技创新战略,提升科技管理水平,10月14日,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在四川绵阳举办“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培训班”。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呼吁国内科技力量联合起来,采用举国体制,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10月31日,在中德论坛上,中国企业更是积极取经于德国,共同探讨全球化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素有制造业大国之称,同时也是自动化技术需求大国。“工业4.0”,正是描绘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工厂生产景象。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可见,中国若是要迈入工业4.0时代,创新的工业信息技术及软件在此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才使得产品开发和生产得以集成和协同,为全面优化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创造条件。
按照目前物联网的发展趋势,预计2020年会有数十亿设备连通在一起。据权威电子行业研究机构IMSResearch研究表明,这首先起源于第一波的电脑和笔记本电脑,随后是第二波的智能手机和联网消费设备。第三波也包括这些设备,不过会极大地提升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连通。
与“工业4.0”相似的数字工厂,中央企业也开始关注并着手研发,备战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
在今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除德国以外,中国是规模最大的参展国,约有730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央企业不在少数。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高级经理张鼎政此前对媒体表示,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是突飞猛进的。
“工业4.0”时代,对诸如图像、语音信号等大数据量、高速率传输的要求,催生了以太网和控制网络的结合,网络化浪潮又将诸如嵌入式技术、多标准工业控制网络互联、无线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进来,从而拓展了工业控制的发展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黄淑和说,“中央企业要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