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院士的这一看法同样得到了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的认同。他曾表示,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特点,与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一些城市盲目的模仿其他的城市,跟风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有些地方甚至连什么是智慧城市都没有搞清楚,却把旗子举得非常高,当做政治口号在宣扬。”
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按照住建部想法,将在3年~5年的创建期后对智慧城市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这或许成为评定智慧城市成果的一个标准,然而这个标准的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各地只能摸索前进。”数字政通副总裁邱鲁闵对记者说:“现如今,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很积极,但对于服务商而言,国内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拿出有操作性的、完整的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
“智慧城市涉及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慢慢来!”邱鲁闵还强调:智慧城市落地不是概念性的落地,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产品、业务、服务、创新商业模式等完整产业链的落地。但无论怎样,得有“抓手”才行。
明确抓手,智慧“破局”在于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
什么才能称之为智慧城市的“抓手”?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智慧城市落地和执行,应该先从民生保障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具体项目上寻找突破。”并且建设智慧城市需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他还指出有三个值得注意的要点:一是从政府角度看,要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和谐发展;二是从企业角度看,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三是从民众角度看,让民众感受到“便民”、“利民”和“惠民”。
的确,只有尊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体现出“智慧城市”的价值取向,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民众。这一“要点”也得到了不少政府官员及权威专家的支持。
但通过调查发现,现实的问题是: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镇化问题越发明显与尖锐,各种“城市病”与日俱增:人口膨胀过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尤其是最近屡见报端的“城管执法”、城市内涝、雾霾等问题,成为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