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的角度看,那些使老牌公司遭受沉重打击的技术变革一般并不是对以前技术的彻底推翻,也不是难度特别大。但是这些技术变革都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第一,它们提供了一套不同的性能属性--这些属性至少在开始时并不被当前客户看好;第二,当前客户所看重的性能属性会极为迅速地得到改进,以致这项新技术随后能够打进主流市场。只有到这个时候,主流客户才会需要这项技术。这对老牌的供应商而言是不幸的,因为此时他们再想发展新技术已经太迟:新技术的开拓者们占领了市场。”这一段摘自一篇著名的论文,题为《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作者为哈佛学者约瑟夫˙鲍尔和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在这种情况下,公用事业公司可能会发现能源存储和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带来了了新的属性,这些属性最初并未受到客户的重视:环保与高效技术相结合的独立性和可靠性。虽然可再生能源的性能水平比传统资源要低,但是他们正在以跨越式的速度得到改进,特别是绿色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
公用事业公司极端保守的文化让他们对破坏性的变革视而不见,新技术企业有时过早尝试商业化,在规模和财务上不具可行性。
虽然目前的储能技术有很多变化,但是由于其超高的属性,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发展到公认的标准。此外,开发这些技术的公司大多是私人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
所以,尽管储能发展的空间肯定值得关注,但是就目前而言多数投资者应继续把重点放在容易评估的部门,而不是进行风投资本家式的押注。为此,我们将密切观察公用事业单位的策略,以适应这种前所未有的转变,同时也研究已经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蓬勃发展的公司,如太阳能和风能领域。
这将与亿万富翁投资者沃伦˙巴菲特针对新技术的方法保持一致。2009年,巴菲特在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中写道:“查理和我避开我们不能评估其未来的业务,无论他们的产品可能多么激动人心。过去,即使是普通人也能预测到汽车(1910年)、飞机(1930年)和电视机(1950年)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不过,未来还会包含可能扼杀所有进军这些行业的公司的竞争动力,即使幸存者也常常是鲜血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