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到工业应用
尽管热像仪常用于军事,但直到引进微量热型探测器,它才开始应用于商业和工业应用。最先发现热成像技术优势的工业客户是大型生产公司。热像仪不仅能够基于温差成像,且能够明确地测量这些温差。得益于热像仪所采用的复杂算法,因此可以计算绝对温度值。
工业领域很快便发现热成像能够提供关于电气设备的具有价值的信息。保险丝、连接件、电缆,以及高压设备,如变压器、输电线等,都能够使用热像仪轻易地进行非接触式检查。其优势在于热成像能够帮助维护管理员提前发现异常,避免问题发生。通过这种方式,即可避免代价极高的故障,又可节省时间和资金。
但在上述相同的公司内,研发部门也对热成像技术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其最大的优势是在产品设计周期早期利用红外热成像。在开发阶段,投入批量生产前,应对电气设备进行全面测试。消费者期待以实惠的价格获得完美的产品。借助红外技术,公司能够缩短开发阶段,并快速获得其开发投资的回报。
越来越多的工业公司开始使用热成像技术,使得企业可以谨慎迈出第一步实施所谓的批量生产。但即便如此,热像仪仍十分昂贵,需花费20,000欧元甚至更多。对于客户而言,热成像仍是一项十分新奇的技术。客户所看到的热图像只限于好莱坞影片,如《铁血战士》第I和II部。
大批量生产
那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热成像技术是如何融入客户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又有何优势?
几年前,热像仪的批量生产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时,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制造商之一宝马公司(BMW),决定在其豪华款7系列中采用热像仪,以扩大驾驶视野。同时,提高乘客和驾驶员的安全也是BMW的首要目标之一。由于夜间驾驶导致了大量交通事故,因此BMW想要探寻一种减少事故率的解决方案。之后,相同的“BMW夜视”组件也成为了BMW 5系列和6系列的可选配件。对这一安全选件的大量需求使得热像仪产品的世界领导者FLIR Systems能够大幅增加产量。今天,仅仅针对扩大驾驶视野,FLIR Systems已生产了成千上万台的热像仪。如此提高产量随之而来的结果之一,就是热像仪的价格显著降低。
但是,批量生产不仅仅只是由日用消费品推动,军事应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人机(UAV)便是推动因素之一。UAV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正愈来愈普遍,尤其是专为低空飞行设计的小型飞机。这些手动启动无线电控制的飞机可装载下行连接至地面站的摄像机,绝对适用于侦查操作或在战场上跟踪军队的动向。
军队最先发现热像仪能够使飞机在完全漆黑的环境下飞行,且可以穿过烟雾和云层侦测目标。很快地,民事应用也跟上了脚步。今天,这类飞机也能够用来侦测例如森林火灾等目标。温度高于周围环境且表示可能发生火灾的区域,都能在热图像上清晰地看到。
价格更低,应用更广,产量更大…
由于产量增加且价格下降,热像仪应用也开始越来越普遍。这些应用中有的已运行多年,但仍只是少数幸运儿才能拥有它们,因为他们有经济能力花费大笔资金购买一台热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