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果居民大规模申请,电网在技术和费用上是否承受得了?
沈一扬:目前如果针对户用系统,在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仍存在瓶颈。但对于城市中的小区,区域分布是能源特点,乡镇级别形成一定规模的新能源电站,如风电、地热,等等,个人认为已经到了适合的时机,且应该有非常大的前景。
记者:我注意到,对于屋顶光伏电站,目前市场都在强调需要依赖财政支持,提高电价的补贴。这是否意味着光伏发电在技术上更需要突破,譬如说转换率、储能、智能电网、标准制定等关键技术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你有哪些建议呢?
沈一扬:我认为,任何商业模式都不能只依赖于补贴。还是要进行技术创新。
尽管我国在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无论技术研究水平和科研投入水平,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自身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研究支撑平台,缺乏清晰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和长远的发展思路,没有连续、滚动的研发投入计划,用于研发的资金支持也明显不足,导致国内大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均来源于国外,技术上的受制于人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具体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制造业体系仍然薄弱,配套能力不强,具体表现是:在技术上,我国仍落后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如大型风电机组的轴承、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生产装备、纤维素乙醇所需的高效生物酶等。
亟待进行重大制度创新记者: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和障碍逐渐显现,譬如,风电并网难,石油企业对生物液体燃料纳入成品油流通体系缺乏热情,制约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的发展等等。在你看来,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推动电网建设,有效传输和消纳可再生能源资源发电的体制机制,需要做哪些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