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由于一些企业嫌审批程序麻烦,都在偷偷自己自建,因此很多自备电厂我们还不知道,如果把小规模的自备电厂项目都计算进来,则大工业用电在全社会总用电量中的比例,未来或会进一步下降。”该人士坦陈上述的统计数据并不能代表自备电厂真正占有的装机容量比例。
据他透露,目前存在的大多自备电厂属于无证经营,实际上都是无证发电,根本没有被统计造册。如果加上这些遗漏的自备电厂,预计西北地区已经逼近200个,装机总容量的比例也将接近总装机容量的15%~20%。
大工业项目热衷上马自备电厂背后,则进一步涉及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完备、电力价格形成机制不透明、输配电运行模式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
在宁夏采访期间,一家企业负责人对记者毫不讳言地表示,“我们通过利用余压余热发电,每度电的成本只有2分钱,而且完全是本厂区内部消化,根本就不涉及输送到国家大网上,因此,对全社会用电总量根本就不构成任何干扰或增减。”
近年来不少企业投资上百亿元在一些高耗能产业之后,都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尤其钢铁厂、电解铝以及一些煤化工项目纷纷借助“循环经济”的名头上马自备电厂。
现实中,在大工业领域已经涌现出了数不胜数的类似情况。
“据我们所知,但凡是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的钢铁厂,100%都是自备电厂,照此计算,仅钢铁行业的自备发电总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前述企业负责人说,一方面大工业企业迫于环保需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企业发展需求,在致力于推进自备电厂项目。
“不仅钢铁行业如此,煤化工、电解铝等国家严控行业企业,普遍也在采取自备电厂的形式来突围发展。”宁夏自治区一位官方人士评价称,自备电厂的发电负荷及消化程度并不公开,而是通过其终端产品才得以价值体现。
换言之,如果继续以大工业经济增速低于或高于全社会发(用)电量来权衡是否会出现“电荒”或与实际出现偏差,同时社会用电量这一指标是否还能如实体现经济景气,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