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硬轻软的情况还比较常见,人们更热衷于对硬件设备的投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智慧的真正核心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智慧地分析与决策。如何使大量的感知设备实现智能化服务,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体现软实力的部分。这需要在当下很热的时代冷静下来去思考,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我们国家为智慧城市和城镇化发展所投入的数以万亿的资金用到实处。
记者:我们看到有关智慧城市的报道中,谈到此项目涉及到2万亿的盘子,怎么去理解这个数字呢?
康铭:我觉得这个2万亿数目是对市场发展的一种估计和判断。很多工作究竟能否划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是一个长期话题。所以这个2万亿究竟怎么算?划分的范畴和依据是什么?还有很多学问。从我的角度理解,更多地把它看成是政府对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新导向和新目标,看成是一种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所以具体到智慧城市的总投资额是多少已经不重要了。
记者:技术在智慧城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应该如何从技术的维度理解“智慧”的内涵?
康铭:总得来说,IT技术的不断发展让GIS的应用领域和范畴更加广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基础设施的层面,GIS已经成为整合各类数据资源的有效手段。其次,GIS专业人员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政府主导部门或者大企业里的核心人员,他们是城市基础信息的维护者和长期应用者,先进的技术让他们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形成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再次,对于决策者来讲,会更容易的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所谓知微知彰,城市的决策者可以通过观察具体的城市发展中的现象与矛盾,使用智慧的地理分析工具挖掘与总结规律,进而解决全盘的问题。这对城市决策者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最后,最终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是服务于公众,面对关注内容与应用需求的多样化,GIS已经成为重要的服务手段之一,公众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GIS的受益者。
记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如何实现数据共享?
康铭:数据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我国的信息孤岛现象还比较严重,城市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很多是割裂的,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加强统筹协调能力来推动完成。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例如辽宁省级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集合了各委办局的应用,比如交通厅、水利厅、环保厅、教育厅都基于一个平台,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记者:从数字城市过渡到智慧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在哪里?
康铭:数字城市距离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内涵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在中国刚刚起步,更多的是一种管理上的愿景或者理念,距离收获成果还有相当的距离。所谓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单纯买一些计算设备、存储设备和传感器就建设完的,这其中软科学的研究远远复杂于硬件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总结、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要提高软科学实力,政府毫无疑问是主导者,是推动力。但在具体的实现层面,一定需要各方面专业厂商参与,因为政府提出的是需求,而不是真正的解决方法,政府需要依靠长期以来做专业研究的公司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