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功建设大电网设备智能化广域监测诊断系统,大幅提升了设备智能化水平,促进智能电网技术进步,为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向精益化、智能化、专业化的新型管理机制转变提供了技术平台。”王红斌说。
通过创新技术标准,项目组实现不同类型监测装置“智慧连接”。项目组提出了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技术科学评价体系与配置原则,制定了广东电网在线监测技术发展规划,建立了监测装置标准化技术体系,为实现装置的一体化接入奠定了基础。不但如此,项目组还基于IEC 61850扩充建模,规范了在线监测装置的模型、数据、谱图文件和通信协议,应用自主研制的综合处理单元,成功实现了不同类型监测装置的大规模、标准化接入和“即插即用”。项目组完成2000余座变电站地区局调度自动化系统模型、E格式量测文件和SVG厂站接线图等的信息导入,完成了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中设备的台账信息、试验信息、缺陷信息、运行巡视和检修信息的完整接入。
令人惊奇的是,远在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所建设的大电网设备智能化广域监测诊断系统的电脑平台上,基于雷电、污秽、覆冰、外力破坏等多维度监测及三维可视化,实现输电线路地理空间、气象环境、运行状况全景智能展现和台风、雷电、洪水等灾害的精细化防控。同时,系统平台不单融合了各类设备信息,还可以作为设备诊断评价中心,实现了全网设备状态远程智能诊断评价,通过对设备全景状态信息,如:缺陷、试验、监测、工况等信息的智能综合应用,实现设备状态预警、故障诊断、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决策等状态检修应用。另外,系统平台作为设备数据分析应用中心,实现全网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绩效分析,通过运行风险日提示、设备缺陷周分析、技术监督月报告、资产状态年评价,完成设备家族缺陷挖掘和全生命绩效评估。
电网运行监控走信息化道路
随着广东电网跨越式发展,电网规模与设备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电网管理还面临现代企业减人增效的发展背景。电网设备规模与人员配置矛盾凸显设备故障风险,变电设备故障难以有效预防。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运行中的500kV变电站达40座,220kV变电站318座,110kV变电站1606座,共计2279座,且年增速日益提升。2005 -2009年,广州供电局变电站规模与试验人员数量基本保持零增长,但是变电站数量增加45座,增幅高达27%。
同时,伴随着广东电网输电线路总长度日益增加,线路跳闸事故也频繁发生。王红斌坦言,对于线路故障跳闸如果以人工巡线方式来检查故障点,工作量极大,因此如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准确定位输电线路故障,指导线路运维工作,开展线路跳闸故障原因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降低故障跳闸率,可大大减小巡线工作量,并可提高供电可靠性,是电网生产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