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一时,如今却以破产惨淡收场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商A123,究竟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呢?在第三届先进能源解决方案研讨会上,来自能源行业的权威人士分析了A123破产背后的真正原因。
“他们在目标市场上是领先一步的,”来自霍华德电池咨询公司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权威专家W.F. Howard说。“A123破产无关锂离子电池技术,而是其业务板块出了问题。”
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A123走上不归路,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专家认为“美国汽车业选择电池时重能量密度,而轻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支持越大,名气越响的公司越容易赢得合同,尽管他们的电池安全性或耐用性较差。
他继而解释说,储能的选择永远是围绕着电力、容量、使用寿命和成本。像A123和阿尔泰(Altairnano)这样的新公司更注重以品质来提高品牌的“性价比”。这位学术权威及电池行业专家强调,主攻电池行业的巨头,如LG化学和松下生产的电池则能储存更多的能量,甚至不惜牺牲安全性和耐用性。但全球汽车制造商们更乐意选择这些企业,而非A123和阿尔泰,因为这些大公司已经名声在外。
FullPower主席Richard Smith认为:“A123是被自己的成功踢出局的。在错误的经济时间成为最成功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使他们付出了代价。”
Smith解释说,从他自己与Maxwell及其他汽车供应商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制造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许多相关的事物正在发展之中。
“A123预计从汽车行业可获得的订单数是最终实际订单数的两倍。要获得这些订单,你必须向他们展示你的工厂产能和与产能相匹配的供应商合同。”Smith说,“所有合同包含这样的条款,即根据工厂实际生产率来向上或向下浮动订单。可能A123工厂产能与在制产品量很大。但之后订单减少,也许高达30%至50%。“
作为拥有大量客户的储能行业顾问,Smith表示他的消息面很广,但“没有迹象显示A123有任何技术问题。”
Smith认为可能是成本问题。“他们的成本曲线会根据生产量走。汽车行业表示他们会买50,000组电池。如果结果是25,000,成本就会提高,因此减轻成本压力的机会就很渺茫了。没有那个量,A123就不能获得正的现金流。”如果A123的采购量小了,供应商就会提高价格,然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江森自控公司(JCI)已经出资1.25亿美元购买了A123汽车行业相关的资产。“JCI是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人们并不是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只是每年出产30〜40万组铅酸电池,并把它们安装进世界各地的汽车。他们是真正了解电池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