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湘宁也指出,为保证电力供应和负载用电之间的充分兼容,缓解电压暂降问题,需要考虑到电网和用户两方面,要设计和建设完美的供电网,同时要保证所有用电设备能够抵抗电能质量问题。
“当然,由于成本高昂,这从经济性角度讲是不可能的。”他说,所以在尽量提高供电质量的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尽最大可能解决用电设备对电压暂降的敏感性问题。
肖湘宁认为,在生产过程中特别要关注的设备主要为四类,即计算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交流调速器、交流接触器。但确定设备的敏感度是一项繁琐复杂的事情,既要考虑到耐受特性、暂降起始点和相位跳变,还要通过测试足够数量的设备来形成某类设备的敏感度及其误差水平。制定单一的标准来定义和给定过程设备的敏感度是困难的,往往需要依靠概率方法、现场/实验室测试和专家经验与建议来解决敏感度的不确定性。
据悉,国际大电网会议、国际供电会议组织等曾发起工作组,在2006—2009年间对设备的电压暂降免疫水平进行大量研究,最终在2010年出版了技术手册。工作组认为,与暂降相关的利害关系人主要包括监管者、标准制定者、电网运营商、工业用户、设备制造商、电能质量监测仪器制造商,手册对这六类群体都给出了建议。
其中,手册建议设备制造商,在设备开发的初始阶段就应当考虑电压暂降免疫水平,同时设备制造商应当给用户提供每一种设备的电压耐受曲线,从而方便用户了解设备的免疫水平。其还建议工业用户,单独隔离出敏感设备或控制器加以保护;或加装治理设备,如采用UPS可以极大地提高暂降免疫水平,花费不大但可以避免大量的经济损失;在设计新的加工流程前也应当考虑电压暂降的影响。
未来市场可期
意识到电压暂降的不可避免性和其危害影响越来越大,很多治理设备厂商也不断推陈出新,力求以新技术、新产品抢占这一市场。
上海捷实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俊告诉记者,低于60%的深度暂降次数仅占暂降总数的18.8%,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总损失的一半,因此电压暂降治理必须考虑深度暂降的治理措施。且治理点离敏感设备越远,暂降治理成本越高,越近则越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