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项目都是找专家组来评估,不是某一个专家的意见,最后的结果要盖公司的章,所以要经得起科学和历史的验证。”上述中咨公司人士说,“我们出了评估意见,也不是说国家发改委就一定会参考,但通常我们否定的项目,国家发改委也不会核准。”
他表示,中咨公司的收入并不是来自于接受评估的单位,而是由国家财政支付,所以评估结果相对独立性强。但与国外的类似机构相比,仍然有差距,所以“华东交流特高压联网”项目跳过中咨公司的评估,他并不觉得意外。
在电力行业专家不断向高层和有关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之后,国家发改委在“华东交流特高压联网”第三条线路的审批之前,终于委托给中咨公司进行评估。
“如果我们之前不反映这个情况,第三条线路可能也会不经评估就核准的。”丁功扬对本报记者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中咨公司在3月5日组织专家召开的评估专家组准备会上,专家组成员中既有交流特高压的反对者,也有支持者。
根据这次预备会的结果,评估工作将分为三个部分陆续展开。首先就是要调研示范工程,然后到华东地区调研电力系统的情况,最后进行综合评估。
这也是支持方和反对方的专家进行研讨论证的机会,将对华东交流特高压项目进行一次更加充分的评估。
然而,预备会结束已近两个月,后续评估工作迟迟没有启动。曾德文很担心,评估会一直拖下去。
对于业内关于项目审核及评估的疑问,本报记者也向发改委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应。
“必要性”争议
国家电网公司认为,华东交流特高压项目可以解决华东电网现阶段遇到的安全问题,而反对者则认为有更加廉价和有效的替代方案。
丁功扬认为,在核准了“华东联网”第一条线路之后,再核准新的线路是“错上加错”。因为,这个项目本身并不是必要的。
关于“华东联网”的必要性,国家电网公司在该公司的《华东电网‘十二五’规划》中已有论述,主要的立足点在“电网安全”。
一方面,该规划认为,目前华东电网存在“短路电流超标”的问题突出,建设华东交流特高压电网“可有效解决短路电流超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