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意见》规定“对于低电压穿越能力、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无功配置和调节性能不满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的风电场,应制定专项整改计划,及时落实整改。”现在整改的进程如何?在整改的过程中,风电企业面临什么困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需要哪些支持?
费智:由于低电压穿越能力、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无功配置和调节等技术性能不满足要求所导致的整改工作,在风电业内我们称其为“涉网改造”。国家规定在今年6月30日之前完成,几大发电集团都在积极执行,现在总体上比较顺利。涉网改造对于推动风电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自动化程度,确保电网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改造工作内容多、时间集中、工作面大、某些技术要求比较高,风电企业面临较大困难。首先面临的是成本压力。以一个采用某种国产1.5兆瓦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95万千瓦的风电场来说,需要进行低电压穿越改造、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改造、集电系统接地方式和配套保护装置改造、风电场功率预测系统改造、其他各类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改造等多项改造工作,加上并网检测费用,整个改造费用要1000~1500万元左右。对于北方地区的风电场,弃风限电情况比较普遍,部分风电企业经营已临近盈亏点,甚至出现亏损,风电企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其次,涉网改造面临一些技术问题。一些技术刚刚从国外引进,国内制造商和服务商还未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这类技术或产品在实际运用中可靠性不高,实际技术性能表现往往低于预期值,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风电企业涉网改造面临工期压力。按照有关要求给予风电企业涉网整改的时间不足一年,而从方案调研、论证,再到招标、合同签订就得好几个月,尤其是低电压穿越改造过程中某些进口部件仅供货期就需要8个月以上,因此某些改造工作很难按期完成。除此之外,12月到来年3月,北方某些地区环境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不仅施工困难,而且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风电企业首先希望对于涉网改造工作区别对待,而不是 “一刀切”。我国早期投产的1兆瓦以下风电机组地域较为分散,风电场规模较小,这类风电场对电网的影响非常小,而且由于技术陈旧、改造的可行性不高,对这类风电场应区别对待。第二,希望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涉网改造工期要求,尤其对于一些已经停产或制造商已退出国内市场的机型,予以放宽技术和改造时间要求。
记者:《意见》规定“风电企业要加强风电可靠性管理,建立可靠性管理工作机制,落实可靠性管理岗位责任,准确、及时、完整报送信息。”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费智:风电机组普遍的设计寿命是20年,在20年的漫长寿命周期保证风电机组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加强可靠性管理工作。各风电企业从行业发展的高度积极配合开展好可靠性管理工作,应有专业人员负责填报可靠性报表,这是开展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可靠性管理在火力发电等企业开展多年,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相关的工作经验完全可以借鉴。我国风电设备的可靠性管理工作实际已经过了数年的摸索,但是相对而言,相关信息的报送、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议根据风电的特点完善风电设备可靠性设备分类和编码体系建立,进一步优化风电可靠性管理软件,风电场有责任和义务设立可靠性管理的岗位,负责可靠性信息的报送工作,加强人员的培训。从行业上定期发布可靠性管理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有效落实可靠性管理,推动可靠性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加强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应用,为风电设备选型、风电场生产运行和检修维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