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锂电池的攻坚难点之一就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张谦表示。
而纵观上述新型水锂电池技术,在降低电池成本的同时,主要也就是提高了能量密度,以求解决目前纯电动汽车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续航能力短、充电时间长等瓶颈。
据了解,在该技术问世之后,国内也有众多企业找到吴宇平以求合作,以求将该项技术尽早产业化,甚至还有工信部科技司、上海新能源汽车推进办公室等也对这一技术表示关注的消息传出。
但在吴宇平看来,目前虽然实验室制备的水锂电池能量密度已比目前传统技术电池高出80%,但距离产业化还很远,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从设备制造研发,到材料制备工艺优化,到测试环节,每一步都要尽可能完善,这不是两三年的事儿。”吴宇平表示,希望未来的合作方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要盲目乐观。
“从报道的数据看,这种电池现在还只是实验室的一种研究,这种实验室级别产品能否经受起放大产品的考验还是未知数,尤其是在放大产品后的整体性能是否还能满足循环、安全性现在都还不可知,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张谦也向本报表示,更重要的是这种电池的生产设备包括配套产业都不完善,产业化是否行得通都需要谨慎乐观。
“‘水锂电池’从理论上讲是存在的,负极用金属锂,电解液用氢氧化锂等水溶液,选合适正极是能做成电池的。”邦凯新能源技术副总裁肖世玲向本报记者表示了类似的看法——“产业化之路应该还很漫长”。“首先,锂做负极时在充放电循环产生枝晶引发安全问题已经几十年都没解决;其次,充放电电流密度过小;再者金属锂在水溶液中也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肖世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