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手应该做些什么?
早期积极布局镍氢动力电池领域的企业正面临着同样的现状:新能源汽车政策摇摆不定,市场需求久未起色,公司业务频频亏损。
除了企业自身在技术上的不周,当下更值得反思的问题是,政策在新能源行业中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
2009年3月和6月接连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使得混合动力车使用的镍氢电池一时风光无两。
而今年上半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又使得纯电动汽车成为了政策的宠儿,相应的锂电池开发领域又有投资者蜂拥而至,目前国内已有近百家企业上马动力锂电池项目。
但是,“十城千辆”收官之年不达标后,最近的“2012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拟支持项目名单”又开始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汽车项目统统列入了关照的领域。
混合动力汽车在国外已经实现了技术的稳定和市场化产销,但我国在锂电池技术相当不成熟的情况下,从混合动力直接跨越到纯电动汽车,试图“弯道超车”,而在这一路径遭遇瓶颈时,又调转方向,颇显纠结。
政策纠偏的成本则由那些随之起舞的企业承担。不论是科力远两年零订单仍坚守镍氢动力电池战线,还是包钢稀土旗下稀奥科对赌镍氢市场,抑或是中炬高新转身撤离,这些企业此前都对镍氢电池市场信心满满。
科力远董事长钟发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决策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先进性,导致“国内企业表现浮躁,一窝蜂地盲目铺摊子,造成产能过剩,企业亏损”。
电池行业投资人王文勇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政策中,大量的资金用于补贴整车厂商,面对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非常巨大。“政府不应该做高科技风险投资,而是应该花好纳税人的每一份钱,用在最基本的公共需求上,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这种投资的角色应该留给市场。总有一些人愿意去赌一把。”
锂电池技术专家颜竞则认为,政府补贴不应该在生产端,这些往往是低技术重复建设,而应该在前期的研发阶段。“应该鼓励真正的技术创新,少鼓励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抄的行为。”
回到锂电池和镍氢电池的“矛盾”上来。从技术角度而言,这两种发展路线,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于镍氢电池,但在其他方面其实相差并不大,甚至加上附属设备,锂电池不一定比镍氢电池轻便。即使选择了碳酸铁锂这一最能解决锂电易燃、不稳定性问题的国际知名厂商A123,也遭遇了菲斯克召回事件世界上顶尖的锂电池制造商也没能突破技术的难题。
那么,飘忽不定的政策,是不是应该放开手,让市场来决定谁才有出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