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智慧城市的八点认识
本人就当前发布的若干智慧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理解偏差,以及在智慧城市试点示范中的一些感触,总结了我对"智慧城市"认识,抛砖引玉,希望各位专业人士对本观点中的错误和不足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将更有利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完善、推广和发扬。
观点一:智慧城市是升华,而不是再造
"智慧城市"是一种新的理念,是以更加人性和智慧的角度思考城市未来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首先是一个充分数字化的城市它是在原有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的一次升华,而绝非脱离了原有基础的再造。城市原有的城建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以及城市中原有的各种信息化系统,都将被"智慧城市"整合并加以利用,同时创造出更好、更新、更有利于城市相关领域发展和改善居民生存条件的系统和商业模式,对于数字化不足的行业领域弥补欠账仍将作为长期的基础工作来完成。那些指望抛弃原有一切,以新的思路重新发展的理念是不切实际的。
对于原有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中,运行多年并已经对未来发展出现制约和阻碍的部分,要以"能利旧的利旧,不能利旧的淘汰"的原则加以利用,并彻底贯彻以长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目前,云计算中心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落实项,理念的贯彻执行已经出现了严重偏离,导致当下政府主导的云计算资源严重过剩,恶性的地方政府竞争让政府倡导的云服务缺乏足够的应用支撑,没有带来期望的效果,产生了大量的资源闲置和实质性浪费。
观点二:智慧城市是相对概念
是渐进而长期的过程 "智慧城市"不是个绝对概念,而是个相对概念。它没有终点,只有比之前更智慧。相对二三线城市而言,目前的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已经比较智慧了,但相对北上广深,纽约、东京、首尔是否是我们学习的智慧典范呢,"smart city"概念本质含义就是"使城市更智慧",该概念本身包含着城市智慧的相对性和渐进而长期的过程性。我们智慧城市规划者和从业者要深刻领悟这一点,才不至于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盲目和冒进,才能真正从智慧的细微之处着眼,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实现更加智慧的城市。
观点三:智慧城市效果重在民生
智慧城市组成中既包含智慧民生,又包含智慧政府管理。智慧政府管理作为信息化政务手段以提高政府的整体监管和处置水平外,民众很难从中直接获益,因此,这种应用过多将不利于智慧城市效果的宣传和推广。而智慧民生应用则更能让民众感受到并获得实惠,更利于宣传和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主要取决与民众的评价,这种评价在引导社会舆论和社会观念进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
智慧民生应用侧重点会根据城市的具体特征有所不同,如北京作为首都,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供流量查询,实现路线引导,让民众做到出门前就能订到停车位并选择好合适的行车路线,能让百姓具有良好的出行体验。其他城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侧重点。
观点四: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
有专家提出,智慧城市是一种国家策略。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智慧城市中必然存在关系国家战略和重大民生的基础项目,前期投入巨大,企业在没有盈利预期的情况下,必不敢贸然投资,需要政府先期投入并保障这些基础项目建设的正常进行。
除了这些重大的关系国家战略的项目外,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更侧重在规划和引导,而不是建设和运营,毕竟这不是政府的强项,而且还有与企业争利的嫌疑。
大部分的智慧城市项目,可持续投入和发展的前提必然是引入市场机制。我们可以先从关系民生并有实际应用效果的项目中选择部分推广效果好的,先期引入市场化运作。如智能车位联网及引导系统可以采用政府授权,引入商业化公司运营、并与停车场进行利益分成。如智慧物流系统中,政府通过引导并鼓励公共配送的物流公司,解决各物流公司的盲区或低效区,北京探索智慧物流的"城市100"共同配送体系就是很好的模式,它在解决城市"最后100米"公共配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