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享有森林中工业巨人美誉的德国,拥有众多知名企业。众所周知的意思是德国装备制造的高品质和可靠性。还有一层,意指其森林覆盖之广愗和辽阔犹如工业企业的繁多,而德国拥有隐藏在绿色森林中的行业巨人。
已在电力工业系统耕耘了80年的德国MR公司,一直是有载分接开关的(创始人),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市场份额。这项改变了世界输电行业的技术,为MR带来了在输变电、电力变压器等方面的诸多荣誉。
在全球,有15万台MR开关还在运行当中。从开始有载分接开关业务以来,MR公司所生产的开关有80%还在正常运行。
历经80余载,作为一个始终如一坚守和保持了传统的企业,与MR公司高层的访谈,让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乐观和客观面对市场拓展和产品研发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精神。
标杆企业
多年以前,一位经营者下决心将企业从福建山区搬迁至上海松江时,他说,上海是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工业产品的主要产地。在中国,上海制造,意味着高品质产品。这就像全世界公认的德国制造,代表了高品质一样。这位后来跃入中国百位富豪排行榜的企业家坚持认为,德国装备制造是他的终极学习目标。在他心目中,德国制造代表了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顶尖水平。
德国是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在世人公认的一些知名品牌中,德国产品的可靠性令人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工业革命以来,德国一改游牧民族的态势,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完美演绎了世界格局中的新角色。
“我不能保证你可以用一万年,但我可以保证(它)在(变压器)一生中,是绝不会给你添麻烦的产品!”这就是德国MR公司产品对用户的承诺,也是在对MR采访当中,无意得来的一句令人记忆深刻的话语。
据MR集团总裁罗德(Michael Rohde)先生日前介绍,从2005年到2008年,全球电力市场都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MR的业务也几乎翻倍;在2009年、2010年,很多企业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业务和销售额明显下降,但MR的业务仍呈平缓的趋势,没有太大的涨幅也没有下降;从2011年开始,整个市场和整个世界经济都逐渐开始恢复,MR的业务又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可以说MR很好地渡过了金融危机,没有经历大的损失。
以有载分接开关发明而服务于电力工业的MR公司,拥有很多从业多年的老员工,也有每年定期培育起来的新一代,做起事情自有一付从容和淡定的心态。或许正是这些原因,MR公司在看待经济危机等一些问题上,也显示了十分淡然的态度。(罗德)说,在我看来,并不是整个经济产生了危机,而更多的是银行的债务危机。真正的经济发展动力仍处于一个正常的状态,全世界范围内对一些基础建设的需求还在增长,并没有被所谓的危机所摧毁。
罗德(Michael Rohde)说,只要人口增长,电力需求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仍然存在,MR公司的业务就会发展。
也要全球化
在MR采访,感受到了德国企业全球化的需要,领略了一个看似保守和传统的企业对国际化的追求。据亚太区销售总监罗意德(Konrad Roider)先生介绍,MR公司的良好成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MR遍及全球各地的业务,使之能得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如果在欧洲或者其他某个市场遭遇损失,会在全球的其他市场得到补偿,这也是MR坚持全球化的一个原因。
MR公司对于市场变化判断务实而清晰,电网内部的调压大多集中在高压领域。作为公司董事总经理罗德认为,随着对新的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后工作重点将会慢慢转移到配电端。因为随着再生能源的发展,配电网对智能产品的需要也会增长,而10年前这部分市场是没有的。“我们就是针对这个领域进行了产品的调整,这也是我们未来产品多样化的一个方向。MR在输电端、电力变压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和经验传递到配电端市场。因为我们之前在输电端的业绩,我们的客户和伙伴也相信我们在配电和低压领域也能够做出很好的成绩。”
罗德对于有载分接开关市场的发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将继续努力去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他说,中国市场份额已占据该产品分类的25%,同时中国市场还在不断发展,充满了挑战。第二,很多中国的变压器厂家出口业务越来越多,国际市场的技术要求肯定和国内不一样,因此MR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就是要配合中国的变压器厂家去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第三,中国目前在电力技术方面已经全球领先了,智能电网和特高压的建设在中国如火如荼,MR的目标是不仅要做高端产品满足特高压建设的要求,同时还要把产品线往两头延伸,针对配电端、用户端以及低端市场提供MR的产品提供产品。因此,向两个极端发展,而不仅仅是集中在高端市场,就是MR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统与创新
创新在很多企业都是一个重要话题,似乎更是中国企业的必修课(虽然这在很多企业这是一个伪命题,他们更奉行仿制和“拿来主义”)。但是在一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企业提起这个话题,令人感到十分特别。罗德说,公司的命脉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对我们来说,只有得到客户认可的革新才能够叫做革新,客户不需要的研发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对市场的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跟竞争格局没有关系,跟市场份额也没有关系,我们必须了解市场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如何改变客户要求的。对一个企业来讲,你必须对这些变革和挑战做好准备。此外我还对人才感兴趣,只有你拥有了优秀的人才,你才能推进公司的发展。这三点,即创新、对市场有了解、好的员工,是最重要的。
谈到保守,罗德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现在对公司的义务就是要做到保守,这个词的含义是要让这个企业不仅在未来的三年五年里能够非常好地发展,在未来的20年、50年里也一样获得发展,保守就意味着不能做错任何事情、不能做任何有损于企业未来的事情。
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和坚守,罗德代表MR说,整个世界电力的发展都跟我们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息息相关,虽然除了输电这个小小的行业,没有人知道我们。如果跟全世界任何一个变压器生产厂家谈到MR,他们也都会知道,只是在这个行业之外就没有人知道我们了。
罗德仍然说,作为一个企业,能做的最糟的事情就是傲慢,我们从来不想傲慢,只要你开始有这个念头你就输定了。我们必须要快要做到时刻不断的创新,要做到睿智。我们并不是想说我们是最快的、我们是最革新的、我们是最睿智的,但是我们一直在往这个方向努力。绝不要傲慢。
执着专业化
相比于中国企业的,德国公司有很多明显地不同,比如中国企业发展了,往往注重业务多元化。对此罗德表示, MR 80年来都一直专注于分接开关这个领域,在业务方面没有考虑过所谓的多元化。
因为分接开关是电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分接开关又是MR的优势业务,因此我们80%的业务集中在分接开关领域。但我们也在进行着产品的多样化,只不过这个多样化是在电网这个领域内发生的。
罗德说,我们的业务就是电力,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心血,我们不可能在未来去生产汽车或者酸奶,我们只做我们自己知道的,也只做我们自己有把握的事情。
罗意德对于未来充满热情:我们希望业务能够长久下去,给大家留下一个非常可靠守信用的印象,因为短期利益不会带来长期效应。
中坚力量
很久以前见到一个观点,即德国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大,可以说是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罗德证实了这一观点,德国70%的GDP来源于中小型企业,他介绍说“德国的专利申请基本上也是来源于中小型企业。在德国,像MR这样的隐形冠军还有很多,它们都做的非常好,但大家不一定知道它们的名字。他们是我们GDP的核心、经济创新的核心和税收的核心,也是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核心。在德国,70%的学徒工以及半工半读的学生都是在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职业培训。”这些中小企业生命力之顽强,是因为德国市场满足不了他们的发展,因此只能在诞生之日起,即放眼全球拚搏,所以很多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就已经考虑要拓展国外市场,早早地了解国际市场、与竞争对手搏杀、进行产品革新、面临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些对企业都是很好的考验。
对此,罗德流露出了对中国同行的羡慕,因为中国自身已拥有一个庞大的市场。
采访德国企业,最令人感慨的是德国制造业固守不变的传统,始终坚持一样的标准,安于在宁静的绿色森林覆盖和掩映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一个领域的业界领先。如果说,一个人一件企业保持统一的品质和标准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面对一个始终如一坚守原则的群体,对手是否觉得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是德国企业令人明显感到的特征之一。
题外话
企业文化一如人之灵魂。正如罗德所言,无论东西方文化如何不同,其实人性的本质是有很多共同特点的。这就是探讨一个近百年历史,且在一个貌似并不瞩目的产业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企业,对中国同行的借鉴意义。
德国企业不回避全球化,但也不谈论收购。企业中拥有数十年不变的工作节奏和劳动状态,拥在20年以上的老员工,也培养了大批新生代。人才流动也许不大,但是对投资大、见效慢的装备制造行业,长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则显得格外重要,这或许正是让国内一些人事经理羡煞的地方。
在MR公司,一个负责接待的普通工作人员,即以高超的技术承担了司机的职责,同时亦热情地分担了调度、协调工作,安排食宿甚至于导游的工作,担负了在国内往往是几个人的工作量。对本职内的工作热爱且尽心,除此之外,还要对身边其他的工作,虽不属份内,但却异常热情且专业性地基本到位,这样一个员工,相信是所有的企业经营者乐于接纳和拥有的人才。
有智者说,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其实只做一件小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件说说容易,实难做到。只是寻常人终其一生只做好一件小事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一件难得的事。
让一拥有数百乃至数千人的企业数十年只做一件事,恐怕更难。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德国企业扩张速度或许很慢,这就像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表面上看起来节奏缓慢,甚至数百年来的小城,依然保持着当年不变的习惯。然而正是这种不变,在岁月的缓缓流逝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不变的淡然,还有始终如一的标准,力求永恒不变的质量保证。
机会对于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只看是否能够抓住、用足、用好。三十年河东河西,中国制造业的机会,只在于我们能否把握,从旁观艳羡,到参与竞争,成为命运的主宰而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