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收购美国电池制造商A123的事件上,万向集团让美国人了解到了中国人的执着劲儿。10月16日,A123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取消了8月与万向集团达成的协议,并同意出售其汽车业务给江森自控,这意味着万向集团此前的收购或会“竹篮打水”。
尽管如此,万向集团仍然没有放弃A123。“申请破产可能使A123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因为法院的程序会清除法律风险。”万向集团的美国业务总裁倪频表示。
而江森自控收购A123的汽车业务也并没有打乱万向集团的全盘计划,“江森自控的交易与万向集团并不冲突,因为中国公司有兴趣的是整个A123,而不是其部分资产。”倪频说道。
但是,他也承认,法院的诉讼程序,可能会导致万向面临更多的竞争者,“这可能会抬高收购A123的成本。”
先期收购失败
万向集团虽然是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巨头,但对制造新能源汽车却是热情不减。早在1999年万向就试水电动汽车项目并成立了电动车公司。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也曾放出“即使我这一辈子造不了汽车,我儿子也要造汽车”的“狠话”。
而A123公司来头也不小,作为美国著名的电池厂商,在2009年曾获得过联邦政府2.49亿的绿色技术拨款,并且与通用、宝马、上汽等整车企业均有过电池供应合作,但是在电池需求日益减少的市场大背景下,近年来,A123经营状况一直不理想。今年3月,又经历了大规模的电池缺陷召回,一系列的原因使得这个曾经风光的新能源厂商,陷入债务危机。
今年8月,万向集团开始收购A123。很快,双方达成协议,由万向集团投资约4.65亿美元,持有A123公司80%的股权。万向的收购资金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作为高级担保过渡贷款,万向集团将向A123公司提供7500万美元的初始债务融资,根据协议,这笔资金中,2500万美元为初始信用额度;之后,万向集团将再次提供 5000万美元的贷款;随后,在满足某些条件之后,万向将再购买A123公司总计2亿美元的优先担保可转股票据;此外,万向集团将持有A123公司 1.9亿美元的期权认股权证。
但是,收购计划一开始就不被看好,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使万向集团成功收购A123公司,仍需要冷静看待新能源汽车市场。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更是发出疑问:“目前电动车产业化依然有诸多困难,电池的重量问题、安全性、充电与换电模式的争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电动车产业化依然有较长的路要走,万向集团收购A123之后盈利点在哪?”
美国媒体对此交易也不推崇。美国《角斗士评论》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援引了投资中的“更大傻瓜”理论表示,“中国企业向该公司提供金融生命线,此举无异于救助美国纳税人。傻瓜即便明知现在某样东西价值低于其出资,但坚信今后会有不可控事件最终让别人支付更高价钱。中国的海外大并购可能造就一个经济庞然大物,也可能是在囤积世界最大的技术垃圾场。”
事情的发展也有违万向集团的意愿。10月16日,A123申请破产保护,表示预期其债务返还会违约,无法偿还 10 月份的利息。同时宣布与江森自控 (JCI) 达成收购协议,江森自控计划以 1.25 亿美元收购 A123电动车事业,包括车辆资产、产品、客户合约、厂房、位于中国的阴极粉制造厂、A123持有的合资企业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的股权,并提供7250万美元支持A123的运营。
就目前来说,万向集团如果继续收购A123就只能在法院要求下,重新进入竞争者行列。17日,万向集团律师代表Bojan Guzin向破产法庭表示,将为A123提供破产贷款,万向集团仍在为收购计划做着最后的努力。
在万向集团看来,如果交易成功,对于两家企业均是有利的。不但A123能够起死回生,万向集团也可以通过此次收购获得A123的电池技术,这对于万向集团的电池、电机、点控、电动汽车等发展战略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利好,也是万向集团不愿意放弃收购A123的主要原因。
政治因素或成拦路石
尽管,万向集团的收购在美国没有遭到任何法律上的阻扰,收购计划也没有遇到任何美国监管机构的反对,但由于处在大选之年,倪频向记者承认政治因素很可能会对万向集团的收购产生影响。
早在收购之初,美国方面由于担心核心技术外泄,已经有议员对这桩交易唱反调。有报道指,美国两位共和党参议员公开质疑A123与万向的合作。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委员威瑟认为,“电池对于美国来说依然是一个关键领域,美国政府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
A123的破产和万向集团的收购,也被裹挟在美国的大选之中,不再是一件单纯的商业事件。美国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积极利用A123破产来攻击奥巴马的经济策略,罗姆尼的竞选发言人萨乌尔在A123申请破产之后发表声明说:“A123的破产是奥巴马灾难性战略的产物,它损失了纳税人数十亿的金钱。”
政治因素给万向集团执着的收购计划蒙上了些许阴影,“在两方的政治斗争,他们必须找出一个敌人,中国是最简单的一个目标”,对此,倪频感到很无奈,“这仅仅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