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大头”?
截稿前日,记者联系到了万向集团子公司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大区经理周晓亮,据其透露,目前有关公司与A123合作的种种细则均由宣传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及个人不便发表评论。记者数次拨打万向宣传部负责人电话,但一直未能接通。
某业内人士表示,表面看,万向控股了A123,能够提升自己的技术同时扩展市场,实际上是帮别人做大了市场,也解决了资本窟窿,自己要的还得不到,你说他是不是“冤大头”?
“这是不言而喻的,美国人需要中国人的钱来救急A123,但要防止技术扩散。估计这个交易很难顺利,美国政治力量可能会进行干预,但中国人的钱还是有魅力。”美国奥本海默高级基金经理李山泉认为,“最后的结局可能是并购名义上通过,但附加一大堆知识产权保护等苛刻条款。”
记者了解到,就在万向与A123达成投资协议的第四天(即8月14日),美国南达科他州议员John Thune和爱荷华州议员Chuck Grassley向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致函,质疑万向和A123之间的交易。两名议员的理由是美国纳税人数十亿美元的资金通过汽车行业恢复法案流向海外企业,而万向收购A123股权则将进一步加剧该趋势。此前,A123接受了汽车行业恢复法案提供的2.5亿美元的无偿支持。
“这是一个‘关键’的领域,此项交易令人不安,美国政府需对它进行严格审查,”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委员迈克尔 威瑟说,“因为这不但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也是对美国政府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策略的考验。”
“中国企业走出去难度不小,国家力度不小,但收效甚微。” 李山泉说,国有企业由于是“国字头”,常常受到国外抵制,即使勉强出来了也不能有太大建树。民营企业又缺乏国际视野和判断力,走出去的学费很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万向用4.5亿美元,很难获得A123的核心技术及专利。如果要获得这些技术,万向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退一步讲,即使万向获得了技术及专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成型的背景下,如何做大车用电池市场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A123有技术,不也运转不下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