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智慧城市是我国提高国家竞争力战略选择
建设智慧城市推进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能源和清洁水等资源短缺的约束,城市人口膨胀、环境保护等问题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问题使用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有效解决,而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究如何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知识和智能技术手段来重新审视城市的本质、城市发展目标的定位、城市功能的培育、城市结构的调整、城市形象与特色等一系列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通过智慧传感和城市智能决策平台改善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智慧城市”课题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提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明显。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城市必须拥有一批在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才能具有经济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但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都是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我国必将逐步丧失竞争优势,资本将会向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转移,这种动向已经在沿海地区表现出来。其实我国城市是拥有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源的,这也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大量兴办研究院的原因。只是由于国内各企业和高校各自为政,城市和城市之间没有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和平台,因此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智慧城市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引入,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智慧银行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的城市发展是随着近几十年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而实现的,工业化在给我国人民带来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活的社会化、国际化,通过社会分工和网络化来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但这就带来了食品药品安全、家政服务质量、人身安全和社区安全等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只有解决了这些关系民生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如放心食品和药品),城市的发展才可能和谐。但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流动人口增加和物流系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由质检部门和居委会进行管理的方式已经难以胜任。城市必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实时更新的控制和协调系统,实现智慧化管理才能与日益复杂的城市实体系统协调一致,达到现代人宜居的目标(如智慧社区等)。国外先进经验表明,城市的高宜居性,是稳住和吸引高智能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经济发展带来了我国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也带来了恶性传染病爆发、恶性犯罪事件的增加、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等问题。为了防范和解决这类问题,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在第一时间快速感知这些突发性事件,通过其智能化的调控能力和行为意识加快(由市长或由城市智能决策平台)判断和决策的准确性、有效性与及时性,实现不同行业和区域的协同和应对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处理应急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水平,使应急预案程序化、智能化。
建设智慧城市有助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把这一主题列为培育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范畴,将会使国家和民众都受益,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扩大内需、拉动出口增长堪称是一匹黑马。据有关专家预测,相关产业可带动至少1 万亿的消费,为我国GDP 带来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