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中国式”特色
据了解,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会比国外速度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的重视。这种情况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外是企业热情高于政府热情,而我国则政府热情高于企业热情。这也是我国“智慧城市”特色所在。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政府的思路各有差异,但资金投入都很巨大。各级政府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避免千篇一律,聚焦行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刚刚开幕的两会上,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家庭作为城市的最小单元,是城市的最小细胞。我认为,除政府的城市公共服务管理智能化以外,我国‘智慧城市’应该把重点放在智能家居和智能社区的建设上。”柏斯维进一步说到,政府连年推出的便民、利民、惠民、劳保、医保等政策,就是为让百姓安居乐业,释放更多的储蓄存款用在消费上,就是要让百姓提高生活水平和品质,鼓励内需消费来拉动经济,智能家居和智能社区建设就是保民生、促和谐的最好体现。说到智慧城市的未来,柏斯维表示,这个围绕民生,造福百姓,造福千家万家工程的智慧产业,未来的规模将是巨大的。但建设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各级政府以及企业的不懈努力。
我国“智慧城市”已经启动多年,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年前的数字城市、数字家庭建设,每个省份和城市的建设速度各不一样。随着物联网概念的产生,随着政府在物联网产业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各个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均在加速发展中。
智慧城市落地的现实挑战
随着互联网向宽带化、移动化发展,智慧城市将使人们工作和生活更安全、更有效、更舒适。而智慧城市的概念核心在于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公共管理服务智能化,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柏斯维表示,中国的“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挑战,更需要抓住机遇。
第一个挑战是人们一直备受关注的物联网数据安全问题。信息产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信息的安全性,接连不断的信息数据丢失案例足以让人引起深思。这要从物联网产品的方案设计源头抓起。这个问题是国内外信息技术都要面对的。
其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并不在我们手中。在信息产业发展中,我国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在产业链中、高端的传感器、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芯片设计核心技术大部分还是在国外,我们的优势只能在应用和市场,从这点来考虑,加快物联网的发展无疑是加快给别人打工的速度,我们只是赚到了市场繁荣和微薄的利益,怎么样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权威机构来定夺。
再次,国际公司参与我国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否选择与国际公司合作很值得商榷,一个城市的管理有海量的数据交换和处理。那么,一旦发生战争,城市的安全如何保障是最大的问题,在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上希望得到各个城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最后,物联网标准问题,标准的制定不能凭空设计,需要成熟技术和市场的检验,有些技术标准已经被国外企业占得先机。我们应该在应用标准上、行业准入门槛上多做文章,用此来弥补关键技术上的缺失。加快培育民族工业、民族品牌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扩大企业产品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是制定标准的先决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