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先天的阻碍
因为电力线本是为了供应用电而不是设计用于通信,所以要在这个环境下通信必须克服许多先天的不良因素。例如在变压器(11.4kv~220kv)到家用电表端间的通信,如同图2所示,即AMI系统的数据传送信道,在此环境中即可能遇到电力线通道在地下,无法预估长度或是分接予其他用户的情形,这些都可能导致通信上的困难。
窄频电力线方面如同先前所述因为较不易受到环境衰减,所以大多使用在中压或是AMI的远距离传输,但也因为使用的传输频带较低(约在1M(Hz)以下),所以容易受到电器噪声的影响。相较之下,窄频电力线受到的干扰,宽带电力线则是高频通道衰减较为严重。图4所示即为真实电力线的噪声量测结果,可以看出噪声多集中在低频带。图5显示是同场域量测的通道响应,从接收功率的分布情形得知高频部分可能受到的严重衰减而并非噪声干扰。当然,在室内使用之电力线通信也可能因为家中电器使用或是大负载电器而造成信号衰减,这些都是先天即存在且必须克服的不利因素。
电力线通信不论是宽、窄频近年来都已成为绿色能源的要角。如同前述,小自家庭电力网络,大到都市电力系统,已订定的通信规范虽然很多,但因为各国的电力系统设计不同,使用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不论是AMI系统或是智能电网都必须选定最合适的规范或是传输协议,甚至是制定出属于电力系统的专用规范。然而,这些都是必须经过大量实地测试之后才可以得出定论,在这过程中也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因为智能电网涉及到的范围不仅仅是技术面,先期的推动还必须仰赖政策面,及补助政策以及制造商和企业的配合。因此,最终的议题还是回归到”人”身上,需要全民的支持,大家都有共识,才能达到最终结能减碳的终极目标。期许在不久将来,智能电网、智能家庭就可以成为大家耳熟能详且最生活化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