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位于市区陈村大桥脚下的智能诱导屏,正实时地显示附近道路的拥挤程度;市政人员只要登陆城市信息采集系统,就可将刚刚拍摄到的市区某路面缺沙井盖等市政险情信息传发;市民安坐家中就可以与身在医院的医生进行面对面的诊疗;东平新城的住宅小区、商业中心、办公楼已实施光纤入户,实现“四网合一”,成为全国首个智能用电园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广东佛山智慧城市建设已现雏形,智能管理和服务正向社会民生关键领域延伸,产业转型升级也因此有“径”可寻。近日,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正式授予佛山“智慧广东”建设示范试点城市的称号,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智慧佛山”发展特色与模式研究暨阶段性成果评估》也显示佛山的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拥有“美的”电器、“东鹏”瓷砖、“海天”酱油等众多明星企业的佛山市,堪称制造业名城,“十一五”期内实现GDP从2430亿元到5638亿元、工业总产值从5514亿元到15700亿元的跨越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传统制造业优势明显的佛山市就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被列为国家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历多年探索,佛山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新一届佛山市委、市政府结合该市发展阶段新特征,统筹谋划佛山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路径和方向,提出要通过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把佛山打造成为现代产业发达、社会管理睿智、大众生活智能、环境优美和谐以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智慧城市。随后,制定出台了《“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由此,佛山成为国内300余地级市中首个全面系统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并迅速公开发布、快速推进实施的地区。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目前各项成效正在显现。
产业转型升级有“径“可寻。一是以智慧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佛山抓住成为国家新兴产业基地、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地区契机,将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主要内容。一年来,引进建设佛山超级计算中心、世纪互联南中国总部基地、南海云计算中心等大项目,初步奠定在国内智慧产业领域的优势地位,进而带动培育发展与信息技术相关联的新兴产业,2010年实现新兴产业总产值1553.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8年的7.97%提高到10.5%。二是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佛山鼓励引导传统优势行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产品附加值,改进装备水平,改造运营模式和流程。例如,目前已有东鹏、美的、溢达等100多个项目(企业)着手物联网关键技术RFID运用,海天酱油采用PLC/SCADA(上位机监控软件)、WMS(立体仓库)、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配送集约化、分单智能化和管理数字化,成为全球产能最大、最先进的调味品企业。维尚家具通过应用信息管理技术,成功解决产品个性化和生产标准化之间的矛盾。美的集团探索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家电产品、家居控制系统,提升家电附加值。
城市管理和服务日益“智能”。随着一批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成,U-佛山建设深入推进,全市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化基础环境日益优化。目前,佛山智能管理和服务正向社会民生关键领域延伸:在卫生领域,通过智能卫生工程,市民健康卡可在全市6家主要医院联网试点应用,实现病人诊疗信息的共享和利用。在交通领域,智能交通工程建成了市、区、企业三级营运车辆GPS监控平台,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投入使用。智能交通系统试点区禅城、南海,已开通交通诱导、红绿灯自动调节、公交电子站牌、智能指路牌、电台实时播报等服务。在社会管理方面,佛山推进智能社保工程,全市新社保信息系统上线,参保人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实现现场结算,社保关系市内转移自动接续。集社保功能、银行卡、电子支付和身份认证功能于一身的“市民卡”,推行后方便了市民生活。此外,智能警务工程可使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公安机关提供的社区警务咨询、社区警务自助服务等,社区警务“e超市”建设在全国领先。
在2011年5月举行的全国智慧百城规划建设专家论坛上,佛山推动四化融合建设智慧型城市的实践引起各方关注并获积极评价,大会特别授予佛山市人民政府“2011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应用奖”。
在采访中,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向记者展示这样一幅未来“智慧佛山”的图景: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培育形成若干个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引领佛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物联网产业形成规模。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整个经济社会领域的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三网融合”全面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移动化成为市民工作生活的主要方式。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成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四化融合”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智慧佛山”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